邱氏族人历代杰出人物及尚武精神溯源
邱永在的第三代孙——邱大发,此人是元末明初的抗夷义士。史册记载:员亨公,因无毛德诣军门
招抚。这“无毛德诣军”会不会是“石室禅院”的僧侣呢?邱大发后来被夷寇剿杀于田边大井上白葫
林,后来此地被称为“义穴”。
明嘉靖年间,是倭寇进患我东沿海最猖狂时期,朝庭派巡抚大臣——胡璉,在海沧“防倭岭”(此
地现称为瓷窑岭,位于海沧)设立“安边馆”,正因为倭寇的扰侵,而将章浦和龙海的沿九龙江入海口
二岸部分地区划拨出,并设立海澄县,新垵出现许多抗倭忠烈,当时邱氏第九世孙——邱一崶(当代武
举人),组织地方帮会“大觉堂”堂会,号召百姓配合俞大猷一同抗倭。“大觉堂”的堂址在现在新垵
村的惠佐社,至今还留有堂址。而“大觉堂”的防御阵地是“蒸笼盖”(又名龙床盖),九龙江沿岸的
文圃山做为根据地,现在还屹立在蔡尖尾山上。说明南少林功夫文圃山鹿一带流传的广泛性,同时也阐
明新垵尚武精神的年代久远。
历史的脚步跺至明末清初,郑成功打出反清复明旗帜,南明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受隆武
帝朱聿键倚重,赐姓朱,改名成功,封忠孝伯,任御营中军都督,世称“国姓爷”。后向隆武帝献抗清
之策,深得赞赏。经过几年征战后,决计收复台湾为根本之地,下令整修船只,调整部署,加紧复台准
备。率首批官兵2.5万人、战船数百艘。当时厦门、金门、海门是郑成功海上军事要塞,选择九龙江入
海口的文圃山做为陆地根据地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文圃山脚下是郑成功的屯兵地,而新垵的古早时的前
称曰:“郑屯”,在未开发前,从海口到山脚下,留有纵横交错的古战道(老人说是兵路)。另外新垵
的地面上至今遗留有近千个石敦,这些石敦是古建筑木框架结构的木柱底坐,据说木柱被郑成功征用造
战船所用了,所以只留有石敦。从郑成功的屯兵处,到新垵人的尚武精神源流这就好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