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湾网站(
)介绍五祖少林五祖拳 |
一、少林五祖拳本義:「達尊身,太祖足,羅漢步,大聖掌,白鶴指」
少林五祖拳:
中國武術淵源於河南嵩山少林寺且聞名於海內外,南少林五祖拳是結合各家拳術發展而成。拳術乃配合單田呼吸吞吐、剛猛有力、手肢變化無窮、腳步紮實、爆發力極強,有太祖拳、羅漢拳、猴拳、鶴拳…等傳統南拳的拳術,亦有北派長拳腿法的優點,可謂進可攻、退可守的正統少林拳術之一,是一
整套簡單易學的傳統南拳並可使身體健壯的拳法。
泉州南少林最早見於《萬年青》「白眉道人奉旨大破少林寺」。清末成書《少林拳術秘訣》稱:「斯時國內有兩少林,一在中州,一在閩中」。唐豪考證認為:此「閩中」少林即泉州少林,從而奠定了泉州南少林的地位。早期看法認為:泉州東禪院即南少林。
始建于唐初的泉州少林寺雖歷經滄桑,千年古刹史跡猶存,文獻可稽。清咸豐六年(西元1856年)年間,東禪寺主持幻空曾手書「少林古跡」山門匾額,稍後又出現過"欽賜東禪少林寺"供案。泉州歷史學會陳泗東據此認為:「東禪寺有兩個名稱,一是正式的,名為鎮國東禪寺……另一個是俗稱,叫少林寺。」東禪寺即南少林的說法在武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泉州是南少林武術的發祥地,武術活動歷史悠久,它始晉唐,盛于兩宋,至今枝繁葉茂,拳派遠播,影響廣泛。以南少林武術為代表的泉州武術文化是泉州優秀文化精華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少林武術由五祖拳、太祖拳、羅漢拳、白鶴拳、五梅花拳...等拳種,構成了獨特而博大精深的拳術系統;是泉州歷史文化的重要內涵,也是中華傳統武術中的寶貴遺產。明清以來,它傳播到東南亞、臺灣、香港、澳門和琉球等地,成為泉州南少林武術的支派。南少林武術薪火相傳,有極強的傳統繼承性和凝聚力,至今海內外人土尋根溯源,絡繹不絕。泉州少林寺由嵩山少林寺分燈衍派,建於清源山麓,曾一度出現過「寺僧千人,隴田百頃,樹林茂鬱」的盛況。閩南少林五祖拳,又稱福建南拳,便是源出泉州少林寺,創自蔡玉明。
蔡玉明,原名怡河,玉明為其字,
是清末當代的武秀才,生於福建泉州晉江之枋尾鄉。蔡家世代業商,家境富裕,其父為閩南有名的醬油殷商。蔡玉明自幼生性好武,秉賦聰明,其父見其如此,遂順其意,予以重金禮聘八閩名師好手,來教導玉明各項少林武術。經過十幾年的學習苦練,已成為少林武術的好手,但是玉明並不以此而自滿,一心渴望著能夠達到更高的武術境界,於是毅然棄家從遊,走遍大江南北,尋訪各地名師好手,欲求各家各派的武術精華。歷經二十多年的歷練切磋,其武技亦隨日增長,更趨近完善。於是遂將畢生所學去蕪存菁,融合南北各派精華而自創五祖拳。
蔡玉明一生除擅練鐵沙掌和鐵布衫外,亦擅輕身法(輕功),
有「手持八法稱無敵,腳踏蓮花第一人」之稱謂,其故居不設門戶,進出皆行輕身法,牆高丈餘可躍而上,故有「枋尾鶴」之外號,其名聲威震八閩所向無敵,和永春鶴拳鄭禮叔並稱兩大宗師,俗稱「泉州枋尾鶴,永春鄭禮叔」。為了使五祖拳得以發揚光大,蔡玉明遂開館受徒,館名為[仁義堂]不久便聲名大噪,門徒日眾,成為閩南最大的拳派。
蔡玉明的徒弟遍佈八閩各地,其中最著名十大弟子,即民間俗稱 [五祖十虎],一是[奇手大師伯] 林九如。二是[怪腳翻天豹]
魏隱南。三是大古秧翁朝言,遜清武秀才,四是尤俊岸,武舉人。五是[金翼大鵝] 陳京銘。六是[鳳凰尾手] 何海。七是[鑽天鷂]
陳魁。八是[落地金蛟] 得師。九是官橋柯彩雲。十是南安沈陽德。
沈陽德,南安人,是蔡氏關門弟子,南京國考及格國術裁判員。旅居星洲時傳徒受藝,星、馬、緬之五祖拳師皆出自其門下。其弟子有邱繼仕、邱思炭、丘思進、丘天乞、丘咸章、林維爵、許乃敬、林海龍…等,後因大陸
政权变更(指共产党政权解放中国),弟子紛紛的他走,不少弟子來到東南亞開館受徒,因而五祖拳盛行於東南亞
。吾師父丘思進民國元年農曆七月七日生,畢身專研五祖拳,在緬甸與師爺沈陽德之徒丘咸章學五祖拳,三、四年後巧逢中日之戰,師爺沈陽德家鄉慘遭日軍轟炸而遷至緬甸,師父經同門引薦便投入沈氏門下於仰光龍山堂苦練五祖拳;時經幾年日軍又轟炸緬甸師爺轉赴新加坡定居,師父則回家鄉福建於鄉村社里內受聘教授百餘弟子,抗日勝利後再返回緬甸於建德總社傳授五祖拳,後再由緬甸遷徙來台,定居芝山岩並傳授弟子甚多,民國七十八年農曆五月三日因血壓高而安詳離世,晚年兩弟子楊裕民、胡登科追隨左右。其中弟子楊裕民榮獲中華民國(體總)國術國家級運動教練及國際級運動教練和中華台灣國家級裁判;並訓練五祖拳下一代弟子參與2005年全國傳統武術錦標賽(共60隊參加),榮獲團體全台灣精神獎第二名,傳統武術錦標賽第三名,選手有社會組男、女傳統拳術金牌,兵器銀牌;高中組兵器對練銀牌;國小組男、女拳傳統術金牌,奇兵金牌及拳術對練金牌
。 據古譜〈記學拳法祖〉記載:「第一祖達尊云法。太祖教勢。行者教道。羅漢示身。白鶴先生教剛柔相應。八剛二十四柔。單拳獨出。乃天下無敵。」少林五祖拳是集合達尊,太祖
,羅漢,猴拳,白鶴五種拳術的精華而成為達尊身,太祖足,羅漢步,大聖掌,白鶴指的一個與眾不同的新拳種,其內容又與上述的五種拳非常類似,連手肢及招式的名稱也十分相同,主要內容可分為五祖拳及六藝法。拳套有四十八套以上,以三戰(太祖拳)為首套,
如下還有平馬戰(鶴拳)、左戰(達尊拳)、二十拳(太祖拳)、挑卡(羅漢拳)、打角(羅漢拳)、雙綏(羅漢拳)、中管(太祖拳)、三角搖(達尊拳)、清風(羅漢拳)、千字打(鶴拳)、連城(達尊拳)、連環(達尊拳)、沉頭(太祖拳)、雙鞭(達尊拳)、雙爪(羅漢拳)、天罡、地煞(羅漢拳)、雙角、連環八卦...等,每套拳均以[八步]起始,八步包
括了雙墜、雙擒、文武拳、雙挑、坐
扎等,又每套皆有對打。六藝法就是長、短、奇兵器共有三十三套,計有刀(單刀、雙刀)、鎗、劍(單劍、雙劍)、棍(槌)、柳公拐、雙鐵鞭、青龍大刀、
方天畫戟、官刀、三節棍、鈎鐮、鋤頭、 雙鐧、川鈀、大斧、雙頭槌進柳公拐...等。
五祖拳於平時鍛鍊之時,即需用較大的力量,於手、腕、肘、肩、腰等關節處,尤應注意,發勁時,一并使力,兩腿的站式亦應注意,它非為丁字步,亦非為八字步,而是六四步,前四坐後六,同時要五趾朝天,四點金落地,如此可使雙腿結實有力,此外尚須要求手腳並進,手到腳到。
五祖拳所用的手法百餘種,如擒、搖、切、破、擋、開、啄、蓋、點、敲、拳、軒、挑、錘、雙批、刈、破牌擋、雞展翅、觀音坐蓮...等;尚有巧手,以練手的靈活及有力。五祖拳雖名出南拳,但實則兼具南北少林之優點,其腿法亦多且實用,如直進踩腿、後腿勾腿、掃腿、落地金鉤剪、落地踢腿、海底撈針(掃躺腿)、盤龍踢(正踢)、假踢(側踢、擺蓮腿、橫踢)......等。
五祖拳術風格突出,剛健有力,力量靈活而富有彈性,一招一式,非打即攻、連萷帶打。即在對陣時,動作小而快,手臂曲而不彎,爆發力強,隨打隨攻,使對手難以防範,有快速至勝的特點。此外,如果已能精通拳法的招數,尚可與本門六藝法的兵器並用,是一特點也。亦即拳術之手法與兵器同,能精通拳術之一招即可以使兵器得心應手,兩者相輔相成。再與敵人相對時亦有散手法[六門八法手]既是猴鶴對打,為五祖拳應敵之本,使拳不流於空架式只有拳譜而無對打應敵之本領;運用達尊身的練習使身體練的更硬朗,以瞬間呼吸吞、吐使含胸沉肩下的軀體在鬆緊之間,可以承受外來突擊之力量,以三角馬攻防敵人但身體及眼睛的視線永遠目擊敵人的一舉一動;配合太祖足既有一、五趾抓地練習法。二、單趾朝天,其他四趾落地練習法。三、比較玄奧的『五趾朝天,四點金落地
』的訓練,讓現有的腳力及站樁力量大增而落地生根,將來五趾落地便威力驚人。以上的方法均可讓練習者雙腳變成身體的利器,如鐵掃把(鐮刀般)攻擊對方的任一部位,還有假踢、三寸踢、飛龍踢;運用羅漢步既是六四步(四六步),為一般擂台、散打最愛的步伐,
前足20-30度內扣,後足20-30度外擺,可直進攻踩、蹬、踢敵人亦可鈎腳退剪敵人雙腳,當然亦有前、後足滑步之溜馬,其步伐靈活可迅速前、後、左、右轉及疊馬,可以迅速攻擊敵人及逃避敵人突然來襲;以大聖掌既猴子的敏捷及靈巧的手法及腿法來加強訓練學習者地功及下三路的攻擊,尤其是由上往下堀的腿力訓練及『落地金鉸剪』的腿法;平常練習時又得配合單田呼吸-吞吐法-來強健體魄及白鶴手肢配合玄女法比白鶴宗身法還要柔化,以聽勁為先,以抖彈為勁,以內息為功加上身體單田震盪及配合白鶴(手肢)指來發勁
,最後以六門八法為本門最終手肢絕技;另外是手肢的鍛鍊,每練之時,必互相架打(蹻手)而使其漸漸硬朗,以接應外來強勁手肢之突襲,故五祖拳是一內、外兼修【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風格獨特的標準南拳(絕非大開大合,長橋大馬)。
深感傳統武術能經幾百、幾千年流傳至今,設計傳統套路的嚴密思維不僅有先人的智慧結晶及生活的哲學,符合人體工學及筋絡學。尤其往昔練武者幾乎懂中醫學上的傷科,對於骨骼及筋絡和人體穴道瞭若指掌,因此練五祖拳不會受年齡、性別之限,絕不會傷害到自己;反觀世上練武者不練基礎功法及傳統套路,卻為了加強舞台熱鬧效果而表演者自行加入體操、舞蹈來更改傳統武術,結果年齡不到三十歲便百病叢生,不是膝蓋便是靭帶或是腳踝出毛病。吾輩應好好珍惜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別讓它成為近代武術的包袱,讓學習簡易的五祖拳成為全民運動的傳統武術,希望有心習武者一起來推廣且發揚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