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概况 武乡文化 套路介绍 武技交流 比赛荣誉 同门名人 外同门 联系我们 留言版 论 坛
 
五祖拳论(13)论腰力为上 周盟渊 

(从运动力学的分析看“运腰”的重要性)

发劲为历代武术家们所重视。不管是什么拳派,发劲都是一个主要的课题。故有“重招不重劲,不是好拳经”、“发劲不运腰,朽木催不倒”和“腰力为上”等等的武术谚语。这些强调了运腰发劲的重要作用。现在我从运动力学的角度对发劲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来说明“运腰”的重要性。

一.逆步直拳即左步、右直冲拳的方程计算:

站左步,出右拳的发劲分为四个步骤:

右蹬腿;左转运腰;右肩前送;直右臂右拳冲出。

1. 右蹬腿:

右腿的蹬直产生了向上的蹬力,这向上的蹬力延着大腿传递给右髋关节。根据力的分解,这向上的蹬力在右髋关节处将产生了一个水平的向前分力。 

设:右腿与地面所成的角为∠a

    向上的蹬力为F

    水平的向前分力为F

     那么:F=F腿×COSa

2. 左转运腰与右肩前送:

由于左脚作为支点不动,腰和躯干在F1的作用下和它自身主动运力进行了以脊椎为轴、向左转的变加速圆周运动。这时腰和整个躯干的右侧向前,而左侧向后。这样,右肩随着躯干的左转而向前送出。

由于躯干是作变加速的圆周运动,那么,在右肩部将产生了一个即时的切线力量和切线速度。根据力和速度的分解,右肩处即时的切线力量和切线速度。将产生一个向前的分力和一个向前的分速度。

设:右肩部即时的切线力量为 F切 

    右肩部即时的切线速度为 V

    右肩部即时的向前的分力为 F前 

    右肩部即时的向前的分速度为 V

    在右肩部切线力量F切与向前的分力F前所成的角度为∠b 

    那么:F前=F切×COSb

    V前=V切×COSb

3. 直右臂、右拳冲出:

   在右肩部所产生的向前分力(F前) 和向前的分速度(V前),将通过手臂传到右拳。由于手臂主动的伸直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向前的力量和一个向前速度。

设:手臂主动伸直产生的向前力量为F臂  

    手臂主动伸直产生的向前速度为V

    右拳所产生的力量为F

    右拳所产生的速度为V

那么:F拳=F臂+F

    =F臂+F切×COSb

    V拳=V臂+V

     V臂+V切×COSb

二.即时碰撞力的计算:

发拳击中目标,这种运动形式实际上是属于运动力学中的碰撞运动。击中目标时所加于目标的打击力就是碰撞运动所产生的即时撞击力量。根据物理学的碰撞原理,所产生的即时碰撞力的大小和碰撞物的速度,质量,时间有关。

设:撞击的力量为F

    碰撞的初速度为v1V拳    碰撞的末速度为v20

    碰撞的质量为M        碰撞的的时间T

根据碰撞的公式:

F=(v1M v2M/ T =v1M /T  V拳×M / T

分析:

1.右腿(后脚)所产生的向上的蹬力(F腿)越大,在右髋部所产生的推动腰和躯干作变加速的圆周运动的向前的力量(F腰)就越大。加上躯干主动运动的力量,那么,在右肩部所产生的切线力量为(F切)和切线速度为(V切)就越大。那么,从右肩传给右臂的向前力量为(F前)和向前的速度为(V前)就越大。加上手臂主动运动的力量和速度,最后,在右拳上产生的力量(F拳)和速度(V拳)就越大。

2.通过碰撞的计算公式,说明了出拳所产生的打击力与出拳的速度成正比,与参加出击的质量成正比,与打击时碰撞的时间成反比。

根据“布拉温与菲舍尔”的研究数据:

假定一个人身体的质量为M

那么:下肢的质量M下为0.186M

   上肢的质量M上为0.0648M  

   躯干的质量M于为0.4270M

在运腰发拳的过程中,使躯干参与了整个冲拳的运动,尽管躯干的质量并没有全部参与,但由于躯干的质量约是手的质量的6.5倍之多,从而使参与打击的质量大大地提高。这样也就大大地提了出拳的打击力量。

小结:

1.在运劲发拳的过程中,由于腰的参与,把右腿的蹬力转换为躯干以脊椎为轴  进行的变加速圆周运动的动能,再通过躯干的变加速圆周运动把躯干的活动产生的动能,在右肩部转换为右臂出拳的力量和速度。

2.由于运腰发劲大大的增加了出拳的力量和速度,也就是提高了出拳的暴发力。(暴发力=力量×速度)

3.由于腰带动躯干参与运劲发拳,大大增加了击中目标的碰撞质量和速度,从而大大增加发拳的撞击力量。

    综上论述,使我们认识到单纯用手臂发劲所产生的力量和速度乃远远逊于运腰发劲所产生的力量和速度。从而使我们进一步对“劲从足生,发之于腰”;“叫一身之力,发金刚之劲”;“重招不重劲,不是好拳经”;“发劲不运腰,朽木催不倒”及“腰劲为上”等拳术谚语,就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五祖拳论(1)论步

     五祖拳论 (2) 论掌

     五祖拳论3)论拳

    五祖拳论 (4) 论手法

    五祖拳论(5)论桥

     五祖拳论(6)论腿

     五祖拳论 (7) 论身法

     五祖拳论(8)论肩法

     五祖拳论 (9)论节法

     五祖拳论(10)论形

     五祖拳论 (11) 论法

     五祖拳论 (12) 论劲

     五祖拳论(13)论腰力为上

     五祖拳论(14用势总诀

     五祖拳论 (15) 论以点出击

     五祖拳论(16)技击十二法

     五祖拳论(17)论刚、柔

     五祖拳论(18)论动与静

     五祖拳论(19)论虚、实

 

返回


版权所有,五祖鹤阳拳©2005